政策法规

关于发布《公路沉管隧道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发布《公路沉管隧道设计规范》(JTG/T 3371-01—2022)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推荐性标准,自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 《公路沉管隧道设计规范》(JTG/T 3371-01—2022)的管理权和解释权归交通运输部,日常解释和管理工作由主编单位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 请各有关单位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建议函告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邮政编码:100010),以便修订时研用。 特此公告。 交通运输部 2022年6月28日

阅读更多

政策法规

《公路沉管隧道设计规范》解读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沉管隧道设计规范》(JTG/T 3371-01-2022,以下简称《规范》),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推荐性标准,自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为便于理解《规范》制定的背景、定位、技术特点及主要内容,切实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将《规范》解读如下: 一、背景与作用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沉管隧道建设,进入21世纪发展势头加快,在2018年建成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目前正在建设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大连湾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沉管隧道具有横断面利用率高、埋深浅与两岸连接灵活、易于保证施工质量等特点,已成为现阶段跨江(河)越海通道的重要建设方案之一。为应对超大规模、厚软基、高水压、大回淤等技术挑战,近年来我国沉管隧道在理论方法、关键构造、施工工艺与装备、防灾救援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和宝贵经验。 为及时总结我国在沉管隧道建设的实践经验,将重大工程的技术成果向行业标准转化,我部近期发布了《公路沉管隧道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的发布对促进我国公路沉管隧道的设计质量提升与建设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技术现状 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涵盖沉管隧道勘察设计全过程、全要素的专项规范。 国际隧道协会(ITA)于20世纪90年代出版了《沉管隧道和悬浮隧道的技术调研报告》,规定了沉管结构及接头的设计要求,但在构造细节和系数取值等方面未能全面覆盖。美国联邦公路署(FHWA)于2009年修订了《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手册》,概要性规定了沉管隧道的技术要求。日本于2002年发布了《沉管法隧道技术指南》,规定了沉管隧道土建工程的技术要求。 我国国家标准《沉管法隧道设计标准》(GB/T 51318-2019)仅规定了钢筋混凝土管节的设计要求,缺少排水系统、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等内容。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公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JTG/T 3371-2022)规定了钻爆法、盾构法、沉管法与堰筑法四类水下隧道的设计要求,定位于水下隧道综合性规范,概要性规定了沉管隧道的技术要求。 通过30多年工程建设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研究,我国沉管隧道在设计流程方面,已涵盖调查与勘测、总体设计、专项设计、施工要求、监测与风险分析的全过程;在设计理论方面,已基本采用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理论;在结构安全与耐久、防水、防火等设计方面,已形成技术标准、技术措施、关键构造等成熟先进的成果。这些经验和成果为《规范》编制提供了案例与技术的支撑。 三、定位与技术特点 《规范》适用于以沉管法施工的新建公路水下隧道,对沉管隧道规划及勘察设计中方法、指标、措施的应用,提出了统一系统的技术要求。《规范》按专项设计规范的定位,在《公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JTG/T 3371—2022)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沉管隧道的基本规定、调查与勘测、材料、总体设计、管节结构、基槽、地基与基础、回填、衔接段、分析计算、耐久性设计、管节舾装设施、路面与排水系统、附属构造、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结构监测、风险分析等内容。 《规范》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充分调研和资料收集,全面总结了国内外沉管隧道的技术成果及实践经验,借鉴了相关规范,统筹了技术的成熟性和先进性,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一)设计理念先进。《规范》贯彻了精细化设计、高质量发展等政策要求与安全、耐久、适用、经济、节能、环保的理念,通过参照引用、扩充细化、总结提升、防控示范,综合确定技术指标与方法措施,注重可操作性,体现了现阶段沉管隧道设计的总体技术水平。 (二)与国际接轨,引领了国内沉管隧道的发展。在建设理念、设计理论、技术发展等方面,与现阶段的沉管隧道国际总体水平和主流趋势接轨。结构设计采用以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体现建养一体化的理念,提出结构监测要求,注重运营期设施配置,在设计阶段开展风险分析、辅助方案决策;钢壳混凝土管节、节段式管节、接头关键构造、最终接头构造型式及其工法、复合地基与基础沉降控制等关键技术在国际同类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工程建设实践进行了创新性转化和吸收,总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三)内容系统全面。《规范》采用“总体性能要求+专项技术要求”的结构框架,内容涵盖勘察设计的全过程,以及土建工程、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等全要素,重视防灾救援与运营舒适等功能要求。 (四)完善了标准体系。与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等国家或行业标准保持有效衔接。与《公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等一并构建层次分明的标准体系。 (五)支持重大工程建设。《规范》按“补短板、重引领”的要求,补充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领域的标准,及时将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和建设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充分发挥行业标准对重大工程的技术支撑与引领作用。 四、主要内容 《规范》的内容分为17章和1个附录,概况为以下几个要点: (一)与公路工程标准体系协调衔接一致,提出总体性能要求 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公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主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不低于100年,其结构安全等级和抗震设防类别分别取一级、A类,防水等级不低于二级,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分级划分为A+、A、B、C、D。 (二)体现我国沉管隧道建设的最新技术水平,提出管节结构、管节接头、地基基础的专项技术要求 在管节结构上,提出了基本设计流程,按结构类型规定了钢筋混凝土管节和钢壳混凝土管节的选用原则和基本构造,按整体式、节段式、半刚性管节规定了纵向结构型式的选用原则、构造要求;在管节接头上,规定了剪力键、钢端壳、防水措施,提出了岸上最终接头与水中最终接头的设计要求。 在基槽与回填上、提出了基槽的设计尺寸和边坡稳定性要求、回填的材料和防护的设置原则;在地基与基础上,按先铺法和后填法规定了垫层的构造、材料等要求,提出了特殊条件下地基处理和桩基础的类型选用、构造等要求。 (三)贯彻精细化、高质量的设计理念,提出沉管隧道调查勘测、分析计算、结构耐久性设计的专项技术要求 在调查与勘测上,按设计阶段提出了主要内容及手段,规定了水下与陆域的地形测量、水文气象观测、地质调绘、物探、勘探等的工作范围、精度以及试验方法。 在分析计算上,提出了沉管隧道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偶然作用和地震作用的取值方法,按持久状况、短暂状况、偶然状况和地震状况规定了验算内容、作用组合、分析模型、计算方法与参数。 在结构耐久性设计上,按一般环境、冻融环境、海洋氯化物环境、除冰盐环境,规定了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的材料耐久性指标、减轻环境作用效应的结构构造措施、防腐蚀附加措施。 (四)重视防灾救援与运营快捷舒适等功能要求,提出结构防火、逃生通道、通风排烟的专项技术要求 以沉管隧道主体结构在火灾后保持稳定为基本原则,按A+、A、B、C、D的分级规定了隧道承载结构体的耐火极限,并提出防火构造要求。对逃生通道及逃生口,规定了限界、间距等要求。在通风排烟上,规定了机械防烟与排烟系统的选用原则与风压、风速、排烟长度等要求。 (五)遵循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的建设原则,提出管节舾装设施、结构监测、风险分析的专项技术要求 管节舾装设施充分考虑与施工的衔接,规定了端封墙、压载水装置、系缆柱、吊点、测量塔、导向装置、拉合装置、人孔8类设施的设计要求。 结构监测按施工期和运营期开展工作,提出了结构监测的项目与方式、断面及位置、频率与精度等要求;设计阶段的风险分析按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提出了风险侧重点、风险分析方法、典型风险源及风险事态等要求。 五、实施注意事项 (一)与相关规范配套使用。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JTG 2120—2020)、《公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JTG/T 3371—2022)、《公路隧道抗震设计规范》(JTG 2232—201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使用。 (二)精心组织宣贯培训。《规范》服务对象广、涉及专业多、技术要求高,要结合工作实际精心组织宣贯培训,让技术人员准确理解、正确使用《规范》。 (三)持续跟踪《规范》施行效果。关注《规范》与沉管隧道建设实际的适应性和协调性,加强“四新”技术应用的反馈和分析,及时总结工程应用经验,进一步收集相关工作意见,便于后期对《规范》进行优化和完善。

阅读更多

质量管理, 通知通告, 会员风采

2022年度我省交通运输系统QC小组、班组线上成果交流会暨培训活动顺利举办

根据2022年度我省交通运输系统质量管理活动推进工作安排以及疫情防控要求,2022年5月19日—21日,23日—26日我会采用线上视频会议形式举办了今年的QC小组、班组成果交流会暨培训活动。 5月19日—21日上午,我们邀请了两位资深专家对QC小组、班组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中质协全国第一批QCC 高级诊断师,全国电力行业、全省交通运输行业QCC培训师郝春虎老师主要讲解了常用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中的应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问题解决型、创新型)程序步骤;全国煤炭行业、省市质量协会质量信得过班组评审组组长罗炎海老师主要对《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准则》进行了解读。通过学习,大家掌握了开展活动的程序步骤,提高了QC小组和班组建设活动整体水平。 经过初审,5月21日下午18个班组对其建设经验进行了交流。23日—26日276个QC小组成果分两个会场进行了线上交流。在每个小组、班组交流后,专家对该小组、班组成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了改进意见。参加交流的单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推动了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质量管理活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根据QC小组、班组线上成果交流会最终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向省、部推荐,近日,向部推荐优秀QC小组及成果78个,质量信得过班组9个;向省推荐优秀QC小组及成果90个,质量信得过班组8个。    

阅读更多

公路养护, 行业要闻

“十四五”,公路如何养护管理?

4月26日,交通运输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纲要》有关情况。新闻发言人、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舒驰,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王松波,部公路局副局长周荣峰一同回答了记者提问。 周荣峰介绍,“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投入公路养护资金1.29万亿元,实施预防养护135.6万公里、修复养护165.2万公里,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16万公里,改造危桥5.8万座,基本完成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安全隐患治理。目前,全国公路网总体技术状况优良,高速公路优等路率达到91.5%,普通国省干线优良路率达到84%。公路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十四五”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设施数字化、养护专业化、管理现代化、运行高效化和服务优质化。 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公路基础设施韧性。加快构建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公路养护市场,丰富养护供给模式,提高养护供给能力,促进养护市场专业化、规模化健康发展。强化公路危旧桥梁(隧道)改造,开展公路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行动。科学有序安排公路养护工程,改善提升公路技术状况。结合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提高公路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强化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深化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提升公路应急处置水平。 二是坚持科学耐久,维护路网良好技术状况。加快构建公路养护科学决策体系,形成更加智慧、更加精准的养护决策模型和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公路长期性能研究,加快形成公路主动养护技术体系。强化养护工程设计,加强检验评定,保证公路技术状况处于良好状态。 三是突出绿色低碳,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功能恢复。大力推进废旧路面材料等再生利用。鼓励服务区开展节能环保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充(换)电设施等新能源设施建设。 四是强化智慧创新,推动公路数字化转型。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公路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研制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巡查、基于物联网的养护工程质量管理等养护智能化应用。持续完善路网运行监测体系,推动路网运行感知、交调等设施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提升监管和服务效能。 五是聚焦优质高效,提高公路运行服务水平。强化路网疏堵保畅,确保骨干网“大动脉”和普通公路特别是农村公路“微循环”的畅通高效。持续加强联网收费系统优化升级,提升ETC服务便利化水平。积极探索非现场执法,加大信用治超力度。推动公路服务区设施提档升级,提升服务区服务品质和公众体验。研究推广预约通行、定制出行、点单式服务等服务新模式,为用户提供精准化、高品质出行服务。 01 建立养护管理资金投入增长机制 周荣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纲要》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资金保障、加强基层基础基本功建设、加强示范引领等5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其中资金保障方面,提出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工作要求,推动各地履行公路领域支出责任。落实用好“以奖代补”资金政策,研究进一步拓宽养护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养护管理资金投入增长机制。预判研究公路领域能源结构调整、消费市场结构调整的趋势和规律,提前开展养护资金储备政策研究,保证养护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02 全国共有农村公路路长57.6万人 周荣峰表示,近年来,交通运输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完善政策制度,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责任落实,突出运行实效,着力推动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 截至目前,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在省级层面制定了落实“路长制”的政策措施,全国农村公路“路长制”县级覆盖率达89.26%。全国共有农村公路路长57.6万人,其中县级路长1.8万、乡级路长7.1万、村级路长48.7万。 03 深刻汲取事故教训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舒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后,交通运输部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事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要求,深刻汲取事故教训,分析研判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举一反三,强化隐患排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遏制群死群伤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举措落地见效。交通运输部党组制定印发了《意见》,提出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落实15条举措,最大限度防范遏制各类事故发生,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坚决避免重特大事故连续发生。 二是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强化年。交通运输部制定印发了《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强化年实施方案》,要求全国交通运输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两个绝对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突出问题为导向,强化治理、强化攻坚,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全面系统整治顽瘴痼疾,千方百计保安全稳定。《实施方案》明确了30项重点任务,包括风险隐患排查、重点领域治理、特殊重点时段安全管控、应急处置等方面,对于道路客运、道路货运、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水上交通等重点领域还分别进行了专项部署。 三是深入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根据部署安排,要按照“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总体要求,全面摸清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有效管控重大风险,强力治理重大隐患,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检查内容包括综合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时段检查等方面,通过全面深入检查,切实查找问题、整治隐患、强基固本,确保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04 一季度总体实现平稳开局 王松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总的来看,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为稳定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支撑。 一是客运受疫情影响低位运行。一季度,完成营业性客运量15.4亿人次,同比下降22.5%。全国36个中心城市完成客运量109.1亿人次,同比下降10.7%。高速公路小客车出行量46.3亿人次,同比下降13.4%左右。 二是货运总体平稳,累计保持增长。一季度,完成营业性货运量112.9亿吨,同比增长1.5%,增速与去年四季度基本持平。其中公路完成81.5亿吨,同比增长0.4%;水路完成19.3亿吨,同比增长5.2%。 三是港口内外贸走势差异明显。一季度,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6.3亿吨,同比增长1.6%。其中,内贸吞吐量同比增长4.6%;外贸吞吐量同比下降4.7%,主要受煤炭、原油、铁矿石等大宗物资进口减少影响。 四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一季度,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6360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较去年四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有效支撑宏观经济稳增长。其中,公路完成投资4810亿元,同比增长11.8%;水路完成投资310亿元,同比增长5.4%。 05 项目优先安排 资金优先保障 王松波表示,今年,交通运输部将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抓好系列规划落地,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加快补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继续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其中,将坚持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措施优先落实的原则,在路网布局优化、项目安排和资金保障方面继续加大对特殊困难地区以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力度,继续支持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如普通国道资金补助方面,对特殊困难地区提高标准,对特殊困难地区以外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再上浮10%。 06 全国310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 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 周荣峰介绍,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10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了充换电基础设施,共建成充电桩约13374个,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地区,西部及东北地区覆盖率相对较低。与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相比,公路沿线充电设施确实存在发展滞后,设置量不够、覆盖面不足等问题。 今年,交通运输部将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近期,交通运输部已会同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研究起草了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拟按照“桩站先行、以供促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广泛覆盖、适度超前,通用开放、智能高效”的原则,加快形成“固定充电设施为主体,移动充电设施为补充”的公路沿线充电设施网络,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资料来源:中国交通报

阅读更多